新时代背景下传媒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培养路径

作为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故事不仅包括民间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和革命英雄故事,同时也包括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及中国发展实践,这些均蕴含中国智慧,体现民族精神。从愚公移山,到红色文化,从深圳“春天的故事”,到新时代中国高铁故事,再到现在的抗疫故事,无论是传统的古人智慧、道德观念,还是革命年代的独特文化,以及当代的价值理念,都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值得每个人去揣摩、去学习、去述说。

外语是全球化时代传播中华文化与讲述中国故事的载体,外语界一直强调外语教师是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也早已明确培养学生传播中国文化能力是重要研究领域。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大学英语教育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既要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与文化,更要让他们学会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在教学中通过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形式,让大学生梳理并理解中华文明历史渊源,回顾新中国的成长与发展历程,可以锻炼他们用英语以鲜活生动的事例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他们学会用地道的英语全面地解释中国新出台的方针和政策等,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专业本领的对外传播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时代传媒类大学生应担负起促进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使命,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传媒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明显不足。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英语教学显然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要,深化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近年来,英语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目前传媒类专业依然存在重技能教学、轻素质培养的现象,学生的语言学习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用分离的问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偏低。

近年来,学者们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议题研究日益增多,视角主要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外交软实力的意义研究。与此同时许多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各类学校开展,旨在以赛促教,推动外语教学实践环节的发展与完善,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力军,广大传媒类学生需要了解如何利用英语的语言特点“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讲故事时讲述者身份的预设、目标受众的分析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要想弄清楚怎样讲好故事,首先我们要理清为什么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传达中国观点,因为故事通俗易懂,是世人皆能接受的形式。故事的叙事结构能够把抽象化、概念化、理念化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和深入化,以区别于传统说教外宣形式。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另外一方面是讲好中国故事不单纯是讲故事,还要带有观点地讲述故事。从很多受访对象反馈来看,对于讲什么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很多人都很迷茫。在针对传媒学生的问卷调查中,70%的学生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但是他们对于相关内容的英语表述又非常不确定,似乎很多中国特色的内容很难找到对应和合适的英语表述,对于故事讲述的传播效果更是没有信心。

大学英语课程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英语课程教学和教材体系建设中恰当加入中国故事,正是深入推进外语教学改革要重视文化层面的一个重要体现。丰富的教学素材方便学生深刻理解、认识不同文化的特质和优劣,利于培养传媒学生对异域文化和语言的熟悉度和敏感性,并在此基础上,使他们精通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短语的英语表达,强化语法学习,逐渐实现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从而不断提升其英语的应用能力。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完美体现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外语教学还应设定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原则。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全球化网络化趋势等要素,其培养原则应包含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出发点、以互联网为重要途径与主要场所、以教师合理引导和学生合作探究为教学形式。

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

首先,要培养视野开阔、精通专业、熟练外语、通晓文化、会讲中国故事的学生,课程是高校外语教育质量与特色的基本保障,因此,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领高校开设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指导系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考核评价方式,提升中国文化在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其次,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传媒类院校及教师要把好时代脉搏,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除了课程设置,高校可以定期邀请外事专家、优秀毕业生、企业导师为在校师生做讲座,增强师生对国际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切身体验和经历,不仅使外语教师更加透彻理解英语教学的目的、价值与意义,而且能够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及其地位和影响,坚持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运用现代化手段和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动力,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文化、时事热点,并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对认识世界和对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意义,认识到在国际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让国际社会了解真实的中国、与国际友人平等交流和合作的理想。最后,借助考核加强对教师中国文化教学过程的监督,全面评价教学环节,促使教师深挖教材,精选内容,优化教法,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广大传媒师生只有增强了促进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意识,才会自觉担负起在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责任。

拓展主题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引入中国元素

大学英语课堂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对英语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拓展,引入中国元素。首先,教师要对英语课文内容钻深钻透,包括文章作者、时代背景、中心思想等。这一过程涉及教师对英语语篇的三个解读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字面上的理解,解决语法、词汇、词组或句子的语言难点。第二个层次是语言本意,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内容结构和文体特征。第三个层次是语篇的深层含义,即作者在文章背后怀有什么样的表达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理解字里行间所表达的赞美、批判、幽默、讽刺、夸张等深层情感。只有教师首先对英语课文做到精准理解,才是后续引入中国元素,透过英语课文讲述中国故事并讨论中国话题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对英语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拓展,透过英语课文映射中国实际。文秋芳教授认为,课程内容的拓展可以从“共时和历时比较两个维度”展开。共时维度下的课程内容拓展,可以比较中外著名伟人、历史遗迹和教育模式等,或者辩论社会热点议题的中外不同立场与观点;历时维度则以时间为切入点,比较中外社会形态、思想观念、节日习俗的演变和发展方式。

加强互动实践,依据多元国际受众讲述中国故事

教师需引导学生在互动层面上进行交际实践活动来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并形成“讲好中国故事”外语短视频素材库。教师既可在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模拟现实交际实践练习,也可在课后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网络的虚拟交际实践活动。课堂模拟实践能为未来实际交际活动提供良好热身训练,课后网络虚拟交际是当前暂未走出国门的高校学生的最经济、最高效的实践途径。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指导学生依据多元国际受众的特征、利用网络短视频或网络论坛等国际网络化平台、选择某一感兴趣的主题来讲述中国故事。学生通过互动实践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不仅能锻炼跨文化交际技巧,而且生产的短视频素材库将在互联网上形成中国故事传播的长远影响。

外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时若能在上述培养目标、培养原则、培养策略的指导下开展实施,将能更有效地达成“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目标,更全面地完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更充分地应对全球化网络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同时,未来“讲好中国故事”也应从更宏观的角度展开探索,建立贯通外语教学学科、外语教学体系、外语教材建设、外语教学管理的“讲好中国故事”有机体系。有效实施该培养模式也将在个体和集体层面产生长远效益,值得在外语教学中推广与应用。在学生个体层面,该能力培养模式能促进学生网络信息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多元识读能力等方面能力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成长为适应全球化与网络化时代需求的人才。在国家集体层面,该能力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成长为中国故事传播者、中华文化代言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者,从而促进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构建正面的中国国际形象、协助国家国际战略成功发展。因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模式值得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推广与应用,也需进一步在系统深入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深入探索新时代外语教学的规律与方法,以拓展外语教学在构建良好国家形象和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层面发挥先锋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被赋予了新特征和新使命,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和课堂设计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融合跨文化交际内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用跨文化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达到有效跨文化传播的目的,服务国家战略。(四川传媒学院  曹薇)

来源:中国网


上一篇: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师思政素养提升路径探索
下一篇:没有了!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